直到現在,香港市民仍然不明白為何特區政府:
1) 不先改劃1,200公頃屬於政府的丁屋土地 (佔房屋土儲7成,不少在新市鎮邊陲)
2) 不優先利用一直囤積900公頃的18區政府空置房屋土地 (不用收地可作發展)
3) 寧願拆萬人家園,都不發展新發展區旁邊的粉嶺哥爾夫球場 (佔整個新界東北房屋發展用地面積的總和)
4) 隱瞞約100公頃港鐵及市建局的房屋土地儲備資料 (全可作高密度發展)
5) 不優先開發新界800公頃的貨櫃場、停車場等土地 (可持續發展)
6) 不檢討現時啟德發展浪費土地的「低密度豪宅區」 (檢討後可多容3萬人口)
而卻偏偏一定要在新界東北「寸土必增」,選擇花千億公帑在新界北收地及大興土木,卻只能提供只150多公頃房屋用地(佔空置政府房屋土地約7%)來「滿足土地供應」?
除了滿口說要「滿足房屋需求」,發展新界東北是否另有目的﹖